English

苏州大学:直接服务苏南经济

1999-11-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振国 通讯员 顾明高 我有话说

漫步苏州大学校园,无处不是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当年名震东南的东吴大学校园,如今成了苏大的一个角落;气宇不凡的苏大新区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21层的教学办公大楼、投资分别达数百万元的游泳馆和塑胶田径场……用不了几个月,曾经隔河相望的苏大东校新区和老校区将被正在建设的跨河大桥连到一起,使用了数十年的老校区正校门,亦将被干将路新建校门所取代。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在东吴大学的发展史上,曾经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孙起孟、雷洁琼,前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寅初,港台和海外知名人士杨铁、查良镛、倪征以及李政道、谈家桢、刘健康、宋鸿钊等十多位院士及50多位大学校长都是东吴校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苏州大学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高举改革大旗,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联合办学新路,大力推进后勤社会化,使学校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校区也由1个发展到5个,校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00余亩增加到1800亩。

苏州大学坐落在全国经济最发达的苏、锡、常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支持。面对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苏州大学主动承担了研究苏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为苏南的发展提供理论咨询。“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乡镇经济研究所”、“社会与发展研究所”等理论研究机构在苏大相继建立。当苏州市提出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后,苏大教授们对苏州基本现代化重点目标和战略举措提出了详尽系统的主张,充实和丰富了苏州基本现代化的规划,得到江苏省和苏州市领导的高度评价。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计划刚露端倪,与工业园区隔路相望的苏大,便系统进行了中新两国法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和软件转移研究等,探讨了新加坡经验和中国国情在苏州工业园区接轨的途径和方式。被称为“苏南经济发展蓝皮书”的《苏锡常发展报告》,为领导机关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苏南模式研究》则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苏州大学着力实现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直接服务苏南地方经济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苏大向苏锡常地区推广科研成果30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全国20余个省市特别是苏锡常的数十家企业,应用了苏大曾获中国高新技术博览会金奖的“模压全息技术”和填补国内空白的“真彩色全息制版技术”。特别是在信息科学、机电一体化、材料科学、纺织工程、环保工程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深受企业欢迎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单电子信息一项,该校就推出了四种具有自主产权,产业前景十分广阔的高科技成果。在纺织工程等方面,该校也推出了一批高科技成果并转入开发阶段,如“真丝绸防皱防缩的生物助剂”技术被国家列为工业化试验项目,国家投资800万元,苏州第一炼染厂筹资3200万元进行工业化试验。“重磅真丝织物”已在苏州丝织大厂——东吴丝织厂生产了几十种风格新、质量高的牛仔绸,成为东吴丝织厂的主要出口产品;该校的良桑、蚕种培育等技术不仅被四川、甘肃、山东等省引用,还被马来西亚等国引用,进行合作开发。日前苏州大学又成立了现代光学研究所,斥资1700万元兴建光学实验室,该所由我国著名的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鸣球任所长,自成立伊始,该所就将科研方向瞄准世界领先水平,力争三年后推出一批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并较大规模地实现产业化。

苏大更瞄准苏锡常地区对人才特别是理工科人才的需求,在巩固和发展基础专业,更新改造传统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增设了通讯工程、计算机与计算机信息、货币银行学等一批供需对口、社会短缺的应用型新专业,为江苏特别是苏锡常地区培养了数万名应用型高质量的人才。同时,直接面向苏锡常地区的各行各业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机会。

前不久,李岚清副总理苏州大学视察时,对该校开放式办学和改革创新予以高度评价,他指出,苏州大学将很有希望。备受鼓舞的苏大师生表示,将再接再厉,为江苏特别是苏南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统计显示,苏大有35%的毕业生分布于苏锡常,是为该地区输送人才最多的高校;该地区现有县处级以上干部中,苏大毕业生约占总数的50%,苏大作为该地区综合办学实力最强的高等学校,为苏锡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苏大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壮大了自身的办学实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